書目:鄭愁予詩集1
導讀:陳聯華

作者:鄭愁予
鄭愁予,本名鄭文韜(音ㄊㄠ )。
河北省寧河縣(今天津市寧河縣)人。
民國二十二年生於山東省濟南市。


「愁予」由來
《楚辭九歌‧湘夫人》:
「帝子降兮北渚,目眇眇兮愁予,嫋嫋兮秋風,洞庭波兮木葉下。」
義譯:以巫覡的角度、情人的口吻 說明神靈降臨卻望而不見的悲愁。

辛棄疾〈菩薩蠻〉:
「青山遮不住,畢竟東流去,江晚正愁予,山深聞鷓鴣。」意指恢復宋室大業無法成功,有孤掌難鳴意。


軍人世家
軍人家庭出身,童年時代隨父征戰,抗戰逃難、流浪的經驗,烙印其心靈,作品之中充滿「浪子情懷」。

 他曾說:「我自小便習慣流浪,而且懂得在流浪中尋求生活的樂趣和意義。」特殊的成長背景,使得他詩作中有陽剛的粗獷,也有流浪的瀟灑。
「百年前英雄繫馬的地方/百年前壯士磨劍的地方/這兒我黯然地卸了鞍。」 〈殘堡〉


文學啟蒙
母親:由喜好文學的母親教導古典詩詞,是他最初的文學啟蒙,由此產生對古典詩文的喜愛。
堂兄:開啟他新文學大門的是二堂哥,鄭愁予捧讀二堂哥的手抄本新文學,慢慢地讀出興趣。
老師:另一位新文學的啟蒙人是他初二的國文老師劉棄疾,使鄭愁予領悟文字之下的「意象美」,從此進入新詩世界。


創作歷程
一九四七年,就讀北京崇德中學時,發表生平第一首創作〈礦工〉。
一九五三年,在《野風》雜誌上發表在臺的第一首新詩〈老水手〉,此後受到相當多讀者的歡迎。
一九五五年在臺灣出版第一本詩集《夢土上》,融古典於現代,風靡一時。
一九六八年三十五歲,赴美國愛荷華參加「國際寫作計畫」。
一九七二年,在愛荷華大學獲創作藝術碩士學位,並留校在中文系任教。
一九七三年轉往耶魯大學,在東亞語文學系當高級講師,現任耶魯駐校詩人及資深中文導師。


寫作風格
前期風格
年輕時的詩浪漫感性

詩風婉約,繼承傳統詩詞音韻感。
將古典意象融入現代情境中。
這時期的著作包括:《夢土上》、 《衣缽》、 《窗外的女奴》、 《長歌》、 《鄭愁予詩集》、 《鄭愁予詩選集》。

後期風格
中年後的詩知性內斂

對生命體悟較為深沉,字裡行間隱含禪趣。
較前期少了愁緒滋味與浪子情調。
此時作品有:《燕人行》、《雪的可能》、《刺繡的歌謠》、《寂寞的人坐著看花》等詩集。
其中以《寂寞的人坐著看花  》的整體藝術表現最為成熟,也最受好評。


美麗的詩歌
鄭愁予的詩句深富節奏韻律感,因此容易被譜成歌曲傳唱。如李泰祥譜曲,齊豫演唱的「錯誤」、「情婦」、「雨絲」、「牧羊女」等。
鄭愁予自言:「對寫詩的人來說,若有人將你的詩用音樂詮釋,這是很有趣味的,也是很榮譽的。」
目前為止,有兩張完全以鄭愁予詩作為歌詞出版的專輯,一是李泰祥作曲並演唱的「錯誤」(滾石唱片,一九八七),一是張世儫作曲、陳儷玲演唱的「相思」(滾石唱片,一九九五)。


評論
張默《新詩三百首》的小評:「鄭愁予的筆觸,既有塞北江南的寓意,也有海外異域的采風,更有臺灣鄉土的情懷,而他眷愛的好山好水,一直都悠遊於作者廣大浩瀚的心室,詩人是通過書寫小我之情,捕捉大我之情,而進入無我之情的至高境界。」
楊牧在《鄭愁予傳奇》曾說:「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,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,形象準確,聲籟華美,而且是絕對地現代的。」
蕭蕭於《現代詩學》中指出:「鄭詩最具傳統詩情,而且其詩篇幅袖珍,正是中國詩的本色。」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ad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