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ㄧ、龍應台語錄:

1.我慢慢地、慢慢地瞭解到,所謂父女母子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。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,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,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:不必追。(p9)



2.一走進劇場,卻突然撲面而來密密麻麻一片人海,令人屏息震撼:五萬人同時坐下,即使無聲也是一個隆重的宣示。歌聲像一條柔軟絲帶,伸進黑洞裡一點一點誘出深藏的記憶;群眾跟著音樂打拍,和著歌曲哼唱,哼唱時陶醉,鼓掌時動容,但沒有尖叫跳躍,也沒有激情推擠,這,是四五十歲的一代人。(P23)



3.有一種寂寞,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,一條知心的狗,或許就可以消減。有一種寂寞,茫茫天地之間「余舟一芥」的無邊無際無著落,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,素顏修行。(p30)



4.理想主義者要有品格,才能不被權力腐化;理想主義者要有能力,才能將理想轉化為實踐。可是理想主義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,幾希。(p32)



5.有三種法,於諸世間,是「不可愛」,是「不光澤」,是「不可念」,是「不稱意」。何者為三,謂「老、病、死」。(p44)



6.是一個陽光溫煦、微風徐徐的下午。我看見他們兩鬢多了白髮,因此他們想必也將我的憔悴看在眼裡。我在心疼他們眼神裡不經意流露的風霜,那麼─他們想必也對我的流離覺得不捨?(p48)



7.有時候,我們問:母親也走了以後,你我還會這樣相聚嗎?我們會不會,像風中轉蓬一樣,各自滾向渺茫,相忘於人生的荒漠?(p50)



8.他曾經是個眼睛如小鹿、被母親疼愛的少年,心裡懷著鷹飛草長的輕快歡欣,期盼自己長大,幻想人生大開大闔的種種方式。唯一他沒想到的方式,卻來臨了,戰爭像突來的颶風把他連根拔起,然後惡意棄置於陌生的荒地。在那裡他成為時代的孤兒,墮入社會底層,從此一生流離,半生坎坷。當他垂垂老時,它可以回鄉了,山河仍在,春天依舊,只是父母的墳,在太深的草裡,老年僵硬的膝蓋,無法跪拜。鄉里,已無故人。(p53)



9.我們拼命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,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:你跌倒時,怎麼跌得有尊嚴;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,怎麼清洗傷口、怎麼包紮;你痛得無法忍受時,用什麼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;你一頭栽下時,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傷,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,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,怎麼收拾?誰敎過我們,在跌倒時,怎樣的勇敢才真正有用?怎樣的智慧才能度過?跌倒,怎樣可以變成行遠的力量?失敗,為什麼往往是人生的修行?何以跌倒過的人,更深刻、更真誠?(p57)



10.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,但是家卻可以更寒冷。一個人固然寂寞,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。(p71)



11.她要回的「家」,不是空間,而是一段時光,在那個時光的籠罩裡,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、廚房裡正傳來煎魚的滋滋香氣、丈夫正從她身後捂著他的雙眼要她猜是誰、門外有人高喊「限時掛號拿印章來」……(p89)



12.幸福就是,尋常的日子依舊。(p110)



13.房子靜悄悄的,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,再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,物走星移。(p115)



14.太疼的傷口,你不敢去碰觸;太深的憂傷,你不敢去安慰;太殘酷的殘酷,有時候,你不敢去注視。(p170)



15.佛經用來形容蓮花的四個詞,「一香、二淨、三柔軟、四可愛」。(p248)



16.就在那車水馬龍一片滾動喧囂中,你彷彿看見無邊無際的空曠和荒涼,灰塵似地,自四面八方鬼魅般緩緩升起,漸漸聚攏。(p276)



17.四郎探母:「我好比籠中鳥,有翅難展;我好比虎離山,受了孤單;我好比淺水龍,困在了沙灘……」(p282)



18.人生本來就是旅程。夫妻、父子、父女一場,情再深,義再厚,也是電光石火,青草葉上一點露水,只是,在我們心中,有萬分不捨:那撐傘的人啊,自己是離亂時代的孤兒,委屈了自己,成全了別人。兒女的感恩、妻子的思念,他已惘然。我們只好相信:蠟燭燒完了,燭光,在我們的心裡,陪著我們,繼續旅程。(p306)

二、介紹本書:

1.親情部分(有些路啊,只能一個人走):父子、父女、母女、母子、手足

描述作者母親、父親因生病後,必須在百忙之中抽空照顧父母,並穿插自己與兩個兒子之間相處的點滴。由於作者家世背景特殊,父母皆是外省人,前夫又是德國人,之後她來往於港、陸、台三地。寫父母的病況與相處照顧的細節,再回到作者小時候的點點滴滴。雖為個人心情的發抒,實則也引領讀者們回到國共內戰發生時的細節,每個來到台灣的外省人都有屬於他們的故事,那是大時代的大悲劇,中國近代史上最悲慘的遭遇。妻離子散是戰爭的必然,台海兩岸長達四十年的對立,更是阻隔親情的劊子手。因為,我曾在眷村成長,學生時代也遇到許多外省籍的老師,他們總在課間談及大時代小人物的故事。再加上繼父是山東人,故事更是多得聽不完。在讀作者的故事時,彷彿也在回顧台灣五十年代的滄桑故事。物質貧乏的時代,父母養育兒女是多麼地艱辛,每天為三餐而努力僅求溫飽而已,所以做父母發現到,只有教育,是一條垂到井底的繩,下面的人可以攀著繩子爬出井來。



讀完親情部份,再感受沙上有印,風中有音,光中有影,彷彿讀者也跟隨作者走一趟生命之旅。



2.旅遊紀事:香港沙灣徑二十五號瀕於海,台北仰德大道白雲山莊藏於山,金華街月涵堂隱於市。作者在閒暇之餘,常懷著相機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,記錄街頭故事。透過作者的攝影作品及文字說明,可以感受到他關懷社會底層百姓生活的樣貌,一種人文關懷,也是現今知識份子急需培養的品格。



從香港到台北到大陸到金門到寮國到泰國,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總是觸動讀者內心最深沉的悲哀,旅遊反倒是進行人生另一階段的洗禮。



3.最後的目送:滿山遍野茶樹開花

生命走到盡頭終將回歸塵土。父母生前對孩子的愛是無怨無悔的,或許方法不是很正確,凡是出於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包容的。在我們當子女時常覺得,成年人不記得年輕是怎麼回事,他們太自以為是了。可是當子女也老時,才能體會當年父母的辛勤與操勞,可是當子女的若無機會當父母又將如何呢?從幽冥到魂歸寫父親人生的最後一段歷程,充滿不捨不願不甘不忍,不捨父親生命的結束;不願母親失去終身依靠;不甘大時代摧殘曾經十六歲的年少青年;不忍父親終將葉落歸根,是湖南、是台南?魂歸的父親,他們那一整個時代人全被戰爭扭曲的人生,雖令人噓唏,仍應讓年輕人了解;讓號稱愛台灣的人了解;讓生活在大陸的人了解,他們的故事,他們的下一代如何成長的故事。



〈目送〉的七十四篇散文,寫父親的逝、母親的老、兒子的離、朋友的牽掛、兄弟的攜手共行。寫失敗和脆弱、失落和放手、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。她寫盡了幽微,如燭光冷照山壁。這是一本生死筆記、深邃、憂傷、美麗、淚流不已……



三、問題與討論:

1.何謂失智老人?有無事先預防的可能?

2.你有照顧失智老人的經驗嗎?或週遭有這樣的例子?

3.想一想你和父母之間相處的模式,可以分享嗎?



四、延伸閱讀:

1.陪你走到生命盡頭

2.孩子你慢慢來

3.親愛的安德烈









導讀陳聯華2009.1.4完稿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ad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